創作,網開一面


因為我在網路上發表的小說被出版,所以我常跟記者或編輯對談。
通常他們會問我一個問題:「為何你會選擇網路來發表小說?」


『這不叫選擇。因為只有網路"允許"我發表。』
「那你在網路上創作的動機呢?」
我想了一下,搖了搖頭:『好像沒什麼動機。』
然後我會看到很多疑惑的臉。
因為他們很難想像有人會沒有目的而寫一篇上萬字的小說。


是的,這是我覺得網路創作和一般傳統創作的差異。
以前我有時會說是"最大差異",現在則不敢。
「你還是告訴我一個動機吧!不然我稿子很難寫。」
『就說是為了在單調蒼白的生活裡,留下一絲繽紛色彩;
    或說是為了在稍縱即逝的青春中,捕捉剎那間的永恆。』


原先我以為我只需白爛這麼一次,
後來發現我必須重複這種白爛,去回答不同記者所提的相同問題。


每次訪談結束後,我總會問他們關於網路或網路小說的看法。
「網路小說的平均水準比一般平面的小說差太多了。」
『這樣比不公平。平面作品已經被嚴格篩選,而網路作品根本無法篩選。
    舉例來說,先挑出台灣100個籃球選手算出平均身高,
    然後再從美國隨機挑選出100個人計算平均身高。
    兩者相比,可以得出台灣人和美國人平均身高的高矮嗎?』


漸漸地,我發覺網路作品的優劣是一回事。
但平面的人對網路作品、網路寫作者與網路環境的陌生,
才是網路作品不能得到客觀評價的主因。
我曾聽過一種比喻:
「網路上的東西,像是動物園裡的一隻六腳猴子。
    即使突然吸引相當多注視的目光,也不是因為牠可愛,
    而是因為牠怪異與新鮮。」


網路小說不是只能輕薄短小,也不是只能風花雪月,
只是因為目前為止,網路寫手普遍年輕。(希望以後不會)
我們不能期待一個25歲的寫手寫出50歲的作品,
不是因為他做不到,而是那不應該是他這時候做的事情。
也不能因為25歲的他寫不出深刻的作品,
就斷定50歲的他也無法深刻。


寫作本來就會反應相當程度的人生經歷。
就像我們習慣以秋天來表達一種蕭瑟的感覺,可是對20歲的年輕人而言,
他們可能會高興地說:「秋天到了,楓葉紅了,我們去奧萬大玩!」
葉子落下來,對他們而言,那叫美,不叫蕭瑟。
在奧萬大看到落下來的楓葉,10歲的小孩撿起來玩,
20歲的人很快樂,30歲的人覺得感慨,40歲的人開始嘆氣。
同樣的事件,對不同年紀的人來說,感受並不一樣。


網路小說也是如此。
因為寫手年輕,所以作品直接、簡單,很生活化。
但這只是目前的現象,不代表以後也會如此。
網路從來就沒拒絕過年紀稍長的人,自由與寬容一直是網路創作的精神。
網路鼓勵創作,但並不保證一定會誕生好作品。


讓在網路上的人,盡情舞動鍵盤上的指尖。
至於他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,
也不必急著以所謂的『網路小說』這種名詞來包括。
因為文字就是文字,文字不會因為上了網而偉大,
也不會因為離開網路就顯得不堪。


寫作用的是心與腦,筆或鍵盤只是工具,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