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是「檞寄生」,而不是「槲寄生」?
我寫任何小說,無論長篇短篇,都有一個固定的習慣
——
一定要先決定篇名,才能寫下小說內文的第一個字。
如果篇名未定,即使累積再多的寫作欲望,也無法動筆。
就像需要導火線才能引爆的炸藥一樣,我需要篇名來引爆我的寫作。
寫完《愛爾蘭咖啡》後,我拿到了博士學位。
雖然還是留在學校工作,但生活的重心開始轉移。
而寫作的念頭,偶爾會像白雲,在腦中打轉,忽聚忽散。
當它們似乎凝聚成雲海時,我伸手一抓,只留下滿手沁涼,
沒捕捉到任何文字。
直到去年和大學同學一起去爬山,腦中的雲才有辦法化為紙上的字。
當時我們看見一棵高約七公尺的樹,樹枝上長著鳥巢似的東西。
我大學同學的波蘭老婆突然很興奮,然後拉著她老公躲在旁邊親親。
我瞄到了。
『What's that?』我問。
「Come on, man…… That's a kiss. OK?」她說。
我指著那團鳥巢,再問一次:『What's
that?』
「Oh……That's
a mistletoe.」
『Chinese name?』
她搖搖頭,說回家後再告訴我。
於是她開始說起關於檞寄生的傳說,還有檞寄生對她們西方人的意義,
又說她以前只在耶誕樹上看到檞寄生,從未在野外看過。
我注意到她說話的同時,嘴角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,
而且深情地望著她老公。
「我現在好幸福喔!而且也將一直幸福下去。」
她的結論是這樣,然後又吻了她的老公。
在我腦中漂浮的雲海瞬間凝固,沈澱於心底。
幾天後,我收到E-mail,她寫的是:「檞寄生」。
我決定要以檞寄生為火苗,燃燒我心中累積的寫作柴薪。
我開始收集關於檞寄生或是mistletoe的資料,
我發覺到,對於mistletoe而言,竟有「檞寄生」和「槲寄生」兩種解釋。
「檞」和「槲」是兩種不同的植物,而且也更有象徵的意義。
那麼「檞寄生」和「槲寄生」應該也是不同的植物吧?
我就教於身邊略懂植物的人,並持續翻閱書籍和辭典。
也許兩者通用,但比較可能的情況是有一種誤用。
但到底是哪種誤用,我並不清楚。
又想起我大學同學的波蘭老婆,還有她寄來的信。
她說她是由英漢字典中查出檞寄生。
她來自波蘭農村,一個人嫁到台灣,應該是個勇敢的人。
我以前的英文老師說,勇敢的人特別會查英漢字典。
所以我決定尊重這勇敢的波蘭女孩,畢竟是她提供我創作的火苗。
在敲下《檞寄生》這篇小說的第一個字時,我突然想到:
槲寄生槲寄生,胡寄生?又何必要寄生呢?
檞寄生檞寄生,謝寄生?懂得感謝被寄生的植物,應該是對的吧。
於是我放任我的手指,在鍵盤上完成12萬字的旅行。
在《檞寄生》出版成書籍前,我已在網路上完成《檞寄生》的連載。
從連載的過程到出書後這段時間,不斷有熱心而認真的讀者詢問:
為什麼是「檞寄生」,而不是「槲寄生」?
身為這篇小說的作者,因為不能提供讀者完整的答案,我覺得汗顏。
只怪我唸的是水利工程,並不熟悉植物學。
我只能安慰自己,同時也希望讀者理解,
這是一篇小說,而不是植物百科全書。
2001年12月耶誕節前
|